红楼梦算是一本奇书,喜欢红楼的人各花入各眼,各有自己喜爱的道理,各有自己喜欢的角度。对于为什么黛玉没有嫁给宝玉,各人的解释也自然不同。
要想细究明白,很多基础问题要搞明白。比如首要的问题就是四大家族具体多大势力,谁家最强,四大家族哪家强。这个问题上每个人看法可能都不一样,我只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林黛玉进贾府时,四大家族是王家最得势,而且还在上升,贾家史家都开始衰落,至于薛家,我就不明白薛家凭啥恭列四大家族。薛家差得实在太远。
为啥说王家是其中最牛逼的呐?第一代,军功封伯,第二代,南京理藩院,文官,不过应该是荫封。王家到了第三代,吓死人了。王夫人的大哥袭了伯爵,二哥,宝玉亲舅舅,王子腾,自己考上了进士,文武兼备的综合性人才。先当京营节度使,再升九省都统制!此时也就四十岁左右。
京营节度使就是“京营”的最高长官。是曹雪芹借鉴明代京营的隐喻。京营是明代京军编制。朱元璋洪武初即设,隶大都督府。后改隶五军都督府。明成祖迁都北京后,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。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,包括五军营、三千营和神机营。五军营分为中军,左、右掖和左、右哨。明仁宗洪熙时,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营政,就相当于京营节度使。
节度使是唐朝时期出现的,中唐之后则主要是地方藩镇,掌握实际的兵权和地方治理权,晚唐时期节度使纷纷封王,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高级的官职。宋朝之后在封建官职体系中逐渐淡化,元明清时已经很少使用了,成为历史名词了。京营节度使,拿来可比就是北京军区司令,往小了说也是北京卫戍区司令。
至于九省都统制,那就更吓死人,曾国藩最牛的时候,也不过节制四省而已,王子腾上来就是个九省都统制。
所以从王子腾来看,担任京营节度使一职时,颇受皇帝的信任器重,所以才会升他担任九省都统制,算是超一品大员。明清两朝,哪有文官做到这么高的军职?皇上把九边全交给他了,内地十八行省,王子腾独占一半。
王子腾生前圣眷如此之重,应了那句站的高摔的重。王子腾在奉召回京出任内阁大学士的路上病死,“一剂药就死了”,死后受到言官弹劾,并追缴他在任时的亏空,使得王家彻底衰败,王熙凤的哥哥王德和王仁,甚至想出了卖掉王熙凤的女儿的法子,可见王家衰败之后是多么悲惨,其实也正是王子腾死后,四大家族都如大厦倾颓,一败而不可收拾。从这可以看出王家的分量,四大家族中,起码在红楼梦本书阶段,王家是四大家族最厉害的。
至于贾家,算是开国八大公,宁国公,荣国公地位就相当于本朝的十大元帅,打天下时军功最突出的几人。但是荣国公宁国公这两家,应该是军功太大,被皇帝猜忌了。第二代就开始吃闲饭,第三代,就是贾政他们这代,全是废柴。贾家二三四这三代人,没有一个科举入仕的,也没有在军队领兵的,太惨了。
其实这种大族,家教再差,孩子也不会这么挫的,应该就是皇上压制。好不容易贾政稍微出息点,刚想走进士之途,皇帝没等他考,直接给他赏了个恩科,这可不是赏赐,等于是给封印了。
恩科主要流行于宋代,有赐出身之恩例和“特奏名”,说白了就是不考试走后门,走过场,给的官职,与正科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比较起来,可谓做了直升机直到终点。但恩科虽然荣耀,却并不被文人士大夫看重,宋明清三代,讲究官场论资排辈,就更看重政治出身的正当性。这就解释了为何贾雨村得了贾政举荐,后又官职比贾政大。原因只是这一个:进士出身。封建社会,没进士文凭,是有职业天花板的。皇帝你好…
开国八大公独占两家,贾家前两代垄断了两代的京营节度使,到贾代化之后,后继无人才给了王子腾。这个家势,我只能说这朝皇帝各个都是好脾气。
从俩国公死了,贾家就1个能撑的男人也没了,写的也是过于极端。贾府上下唯一一个有强烈上升空间或者潜力的人,居然是宝玉的侄子,贾兰,还是个小屁孩。
至于四大家族以前,贾母年轻时,史家才是最强,贾母嫁到贾家,荣国公算有一点点高攀。贾母她爹,史老太公,尚书令,文官封侯爵,世袭罔替保龄侯。尚书令始于秦汉,汉武帝时进入权力中枢,东汉为权柄重大的“三独座”之一。隋唐是尚书省长官,相职。权臣杨素,唐太宗李世民都当过尚书令。郭子仪更有两辞尚书令的事迹。唐以后尚书令位虚职,五代为虚职,有功之臣嘉奖的最崇高官职。元代废尚书令改相职。
史家就相当于本朝的周相,贾母是最有资格说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的。史家第三代史鼐继续承袭保龄侯,还多出一个忠靖侯史鼎,在贾家都由国公降爵到一等、三等将军时,王家县伯早都收回的情况下,史家第三代不但侯爵得以保全,还多了一个。
贾母当年可是当朝尚书令的嫡出长女,居然嫁给了军功贵族荣国公的世子。我是觉得这两家人头就这么铁,不知道避嫌。皇上也没破坏这桩婚事,估计从此之后就给贾家挂号了。
皇上涵养好,但你想想,要是贾母生的两个儿子特别有出息,那是什么光景?排名第一的文臣,跟排名前几位的武将世家联姻,你们到底想干嘛? 贾政的遭遇其实不怨。
至于薛家,太弱了,祖上1个七品官,还是捐的。全家没有人能正途通过科举考出来做官。薛家可能是帮皇上放高利贷的吧,皇上的内库。按照封建社会的话语体系,属于佞幸。薛家那门地,娶到王家嫡出小姐,祖坟冒青烟了真是。都不止青烟,炸开了。士农工商,薛家排最末,薛宝钗的选秀都是额外开恩才有的资格!
聊到这,就要说回林家了。林家也是世家,侯爵,破格世袭了四代,黛玉她爷爷头上是有爵位的,林侯。林如海自己考中了探花,中探花后,出任的是兰台寺大夫,这就是皇帝私人秘书,天子门生,不到四十岁出任两淮巡盐使。
林如海不靠祖宗,靠自己努力得到全国第三,对比贾政的恩科出身,天上地下。不是两家是姻亲,要是咱大宋朝,贾政上门递门贴,林老爷不一定收。所以林家家格要比贾家薛家高很多。贾家不过是武将世袭,加上外戚,薛家不过是包衣奸商。林家怎么说也是开国文官前几名,官宦加上书香世家,做题考试做出全国第三的。
因此林黛玉进贾府并不是投亲靠友,寄人篱下。开始去的时候她爹活着呢。她妈死了,她爹没有续弦,家里没人照看她。只能托贾雨村带着林黛玉进京。正常情况是不可能的,林家正宗就这1个孩子。
顺便再吐槽一下,曹雪芹写的,最在行的就是撩妹和贾府内的事情。家外的事,写的非常随意,估计没靠谱的。贾雨村的经历,完全是胡扯,现实中不可能。
请贾雨村去家里教林黛玉功课,这就是胡写了,几乎不可能的事。为了故事强行展开的,不合理。正常情况,林大人肯定是重金雇全套班子来照顾女儿,请女先生来家里教啊。有啥照顾不好的,他可是住在魔都扬州啊,识字的女先生一营一营的。
一个举人,想进京赶考,没钱去不了。竟然卖画写信为生。进士出身,当过知府,开缺赋闲,竟然穷困潦倒,去给林家当家庭教师。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,林大人也不敢请他去,这是对士子的无底线羞辱啊。御史公知,全国士林们知道了,不得弹劾死林大人,这在官场上是百分百自杀的事情。
然后林大人把他推荐给贾政,贾政帮贾雨村活动了一下,没几天就启用,直接金陵知府。金陵啥地方啊,怎么也是第三第四大都市吧,这样的肥缺,就这么给了贾雨村了,闹着玩呢这是。
曹雪芹很多时候为了隐喻乱写。有些是联系现实魔改。比如曹寅当过皇商,也干过盐政,书里盐政给了林家,皇商给了薛家。但给薛家的门第太低了,皇商也不可能只有捐的七品,怎么也能捐个三品以上吧。
接着聊林如海,他是天子门生,是皇帝看中的人。外放的是肥缺中的肥缺,两淮巡盐使。不是每个探花都能当两淮巡盐使,驻节扬州的。盐政在古代,那是第二财政部,不是皇帝钟意的,去干不了,这是准备将来出将入相攒资历的。
贾母之所以接林黛玉过来,疼爱照顾是一方面,还有就是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。当时贾家在朝堂上已经边缘化了,必须要谋生存,攀上世家中最有出息的林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,所以贾家捧着林黛玉是理所当然。
贾家选择媳妇的眼光是很高的,贾政选的长媳李纨,其父是国子监祭酒,算是社科院院长+清北党校长的职务。贾政的三观是贾母培养的,贾母是尚书令的女儿,在她眼里宝钗是根本无法和黛玉比的,根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级别差着起码三级。黛玉自然知道自己的出身,在小时候张扬个性也很好理解。只是世事难料。
林如海不死,宝黛恋成事,贾家是会有第二春的,林如海之死,让一切都成了梦幻泡影,不得不让人一叹!宝黛爱情也注定南柯一梦…
林如海估计办公室坐多了,各种慢性病都有,也许是对皇上绝对忠诚,996加班太多,累死了。总之他基因也不好,黛玉也体弱。估计林家饮用水可能被污染了,也许是被人定向下毒,夫人挂了,老爷挂了,小姐病弱。
如果林如海不早死,但凡黛玉有个成年的哥哥,贾母肯定要让宝玉娶黛玉,没啥悬念。各方面说都是最有利的。林如海是皇帝看中的人,但自己也挂了,灰飞烟灭。贾家看林黛玉瞬间变失去利用价值的工具人。宝玉又这么废物,贾家有拉着亏空,就捏着鼻子娶了宝钗,起码有嫁妆啊。
话又说回来,林如海不死,黛玉就能嫁给宝玉吗?也未必。贾家当时没落之中,林大人不死,阁老手拿把掐的,家世,学问,出身,性情,圣眷,要啥有啥,贾家哪里配的上。
和贾家结亲,贾家能给他什么,家世,林家自己就是四代侯爷。论权势,没对比没伤害,贾政在工部熬了起码三十年才一个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,外放一次学政,还吃了官司,林如海,皇帝秘书,天子门生,四十不到就外放两淮巡盐使。贾政怎么比?别提势力什么的,林如海但是进士同年,就是多大势力。论钱财,贾家坐吃山空,林大人两淮巡盐使做了这么久,真要是清官,皇帝怎么放心的下呐。顺便说下,贾琏这厮那趟南下,不知道弄了林家多少钱。其实大观园里,林黛玉应该是最有钱的小姐了。
从林如海的角度想问题,出身探花的他将来的职业目标是要去做士林领袖,文官首领。林家自身已是五代勋贵,娶的贾敏也是勋贵之家。自己的出身不能选择,娶的老婆是父母之言,自己不能做主。如果自己女儿又去嫁给了勋贵之家,又有何颜面领袖士林呐。
他要是真和老皇帝一党的贾家结亲,就有可能失去皇帝信任,首辅宰相是不要想了。更何况,贾家还是个没落中的勋贵之家,贾家在省亲一事上又站错了队,站到太上皇一边,被当今收拾是早晚的事。当今宠幸的林如海,脑袋长了包才会去凑贾家的趣。至于宝玉,在探花林如海眼里也就是个渣啊。
因此从林如海角度讲,宝玉不是个好选择,找个家世清白的书香门第里,能苦读能考上进士的做题家女婿不是挺好的。再说,林如海有那么多同年呐,从里面选个清白人家的子弟,不是容易的很。
林如海应该从没考虑过宝黛有啥可能。正常的职业规划是两淮巡盐使任满,林如海回京就是六部尚书起,更可能是户部尚书。
到这时候,给黛玉的征婚启事就是:“姑苏林家的独养千金,这林家祖上四代世袭侯爵,到林大人这辈,不再袭爵,但林大人是个读书种子,中了探花。陛下钦点兰台寺大夫,后来又早早点了两淮巡盐使,圣上宠信,留任多年,刚才返京,圣眷正隆。这不刚进了户部尚书。因夫人早亡,林大人又不愿续弦,林家姑娘从小便寄养在外祖家,由荣国公府史老夫人亲自教养长大的。那史老夫人乃是开国文臣首领史老太公的独生嫡女。不仅如此,林家小姐还是宫里贤德娘娘的姑表姐妹。这林姑娘今年十五岁,生得花朵儿一样的人,又读书识字,才貌俱全。谁家祖坟冒青烟,才能娶得这样的女儿回家。”
有宝玉屁事,所以林如海死与不死,黛玉大概率都是个苦命孩子。